近年来,高校招生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大类招生。那么,大类招生究竟是什么?它有哪些模式?又对考生报考产生了哪些影响?
大类招生的定义与背景
所谓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相近的学科门类或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以直接按照专业大类的名称来填报志愿,而无需明确选择具体专业。例如,某高校将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等 4 个专业统一以“植物生产类”招生,考生若想选择其中某一个专业,填报时只需填上“植物生产类”即可。这种模式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克服传统招生模式下考生志愿填报的盲目性和局限性,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同时也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大类招生的三种模式
(一)按学科招生
这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的大类招生形式。在这种模式下,专业类所包含的专业一般具有学科相近性,将一些特点相似或者具有相同属性的系科或专业方向合并在一起招生。学生在大二或大三时再分流到不同的专业进行具体专业课程学习。例如,某高校的“工科试验班”可能包括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等多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入学后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和对各专业的深入了解,再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二)按院系招生
按院系招生的高校,一般是一个学院或系,按一个或几个大类招生。学生在入学后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成绩等因素,在院系范围内选择专业。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学科领域内进行探索,更容易获得院系内的资源支持和专业指导。
(三)按“实验班”模式招生
还有一些学校是以“基地班”“实验班”的形式进行招生,如北京大学的“工科实验班类”、浙江大学的“工科试验班”等。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实验班都按大类招生,还有很多高校的实验班是入校以后再进行选拔的。这种模式通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集中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机会。
三、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
(一)优势
避免选择盲目性:多数学生在高考时对大学的专业了解不多,志愿填报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大类招生可以让学生在大学学习的前一两年时间内深入了解各专业,明确自己的学科特长和发展潜力,进一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减轻报考压力:大类招生作为一个整体,增加了招生计划,有利于减轻考生专业报考的压力。如果分开招生,某个专业的招生计划若只有 1 - 2 人,很多考生往往不敢填报,但当集合多个专业的大类招生计划增加到 5 - 10 人时,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考生的专业需求,高校在安排专业计划时也获得更大的空间。
培养复合型人才:大类招生结合大类培养以及通识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化选择,实现学生多样化发展,有利于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将来走入社会之后综合能力的展现。
侥幸“捡漏”:对于那些分数刚好够到理想大学的最低线,又不够自己理想专业的学生,通过大类招生先考进学校,可以争取一年或两年的时间继续努力,挺进理想专业,实现逆风翻盘。
(二)弊端
报考定位困难:部分高校将冷门和热门专业混搭在一起,以提高学校的录取分数线。考生在报考时不仅要考虑同一专业或相似专业不同学校的分数,还要考虑大类招生中各专业本身是不是“值”这些分。
专业分流风险:专业分流时,部分高校直接满足学生报考意愿,部分高校根据学生报名择优录取。如果大类里包含的方向关联性较强还好,如果有那种方向完全不同或者差距较大的专业,很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错过自己本来想去的专业方向。
加剧大学“内卷”:大部分高校专业分流以绩点为重要参考依据,这就使得大学生们为了能够进入更好的专业,从大一开始就“互卷”,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学习压力。
四、志愿填报注意事项
(一)综合考量一致性,了解专业分流方式
填报大类招生专业志愿前,考生要考虑清楚自己的兴趣与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前景是否一致。同时了解清楚院校专业分流的时间和方式,不同的分流方式决定了学生未来进入某个专业的难易程度。目前,国内高校大类专业分流模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基于学生成绩、平时表现等综合因素分专业;二是直接按照学生意愿选专业。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分流模式。
(二)仔细阅读招生章程,区分专业方向
考生在填报志愿前,要仔细阅读学校招生简章,了解每个招生大类包含哪些专业。各校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不同,同一招生大类包含的专业及未来深造、就业的领域可能是不同的,考生要仔细研究,加以区分。
(三)关注体检要求,避免专业受限
部分院校在大类招生时没提出具体要求,但专业分流时对身体条件会有限制。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对照相关体检标准,了解自己的志愿专业是否有身体条件要求,如不符合要避开报考。
大类招生作为一种新兴的高校招生模式,既有其独特的优势,也存在一些潜在的挑战。对于考生来说,了解大类招生的模式和特点,掌握正确的志愿填报策略,是实现理想大学与专业选择的关键。